摘要:策 的意思 是 的意思【策】意思:1、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:簡~。2、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,多就政治和經(jīng)濟問題發(fā)問,應(yīng)試者對答:對~。~問。3、我國數(shù)學(xué)上曾經(jīng)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,形狀跟“籌”相似。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。4、計謀;辦法:上~。獻(xiàn)~。束手無~。5、謀劃;籌劃:~反?!?/p>
策 的意思 是 的意思
【策】意思:
1、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:簡~。
2、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,多就政治和經(jīng)濟問題發(fā)問,應(yīng)試者對答:對~?!珕?。
3、我國數(shù)學(xué)上曾經(jīng)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,形狀跟“籌”相似。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。
4、計謀;辦法:上~。獻(xiàn)~。束手無~。
5、謀劃;籌劃:~反?!珣?yīng)。
7、古代趕馬用的棍子,一端有尖刺,能刺馬的身體,使它向前跑。
8、用策趕馬:鞭~?!R前進。
9、拐杖:扶~而行。
【是】意思:
1、對;正確(跟“非”相對):一無~處。自以為~。實事求~。你說得極~。應(yīng)當(dāng)早做準(zhǔn)備才~。
2、認(rèn)為正確:~古非今。深~其言。
3、表示答應(yīng)的詞:~,我知道。~,我就去。
5、指示代詞。這;這個:如~。由~可知?!扇?,孰不可忍??!仗鞖馇缋?。
6、聯(lián)系兩種事物,表明兩者同一或后者說明前者的種類、屬性:《阿Q正傳》的作者~魯迅。節(jié)約~不浪費的意思。
7、與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類的作用:這張桌子~石頭的。那瓶墨水~紅的。我~來看他的。
8、聯(lián)系兩種事物,表示陳述的對象屬于“是”后面所說的情況:他~一片好心。咱們~好漢一言,快馬一鞭。院子里~冬天,屋子里~春天。
9、表示存在,主語通常是表處所的詞語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~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滿身~汗。
【策】讀音:cè?
組詞:政策、 鞭策、 計策 、策勉、 策略 、史策、 長策 、策動 、策劃、 上策、下策 、良策、 策勵 、國策。
1、政策[zhèng cè] 國家或政黨為實現(xiàn)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(zhǔn)則:民族~。按~辦事。
2、鞭策[biān cè] 鞭和策都是趕馬前進的工具。現(xiàn)比喻鼓舞、督促、推動人前進。
3、計策[jì cè] 為對付某人或某種情勢而預(yù)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。
4、策勉[cè miǎn] 鞭策勉勵:共相~。
5、策略[cè lüè] 在政治斗爭中,為實現(xiàn)一定的戰(zhàn)略任務(wù),根據(jù)形勢的發(fā)展而制定的行動準(zhǔn)則和斗爭方式。它是戰(zhàn)略的一部分,并服從和服務(wù)于戰(zhàn)略。
【是】讀音:shì?
組詞:正是 、不是 、總是、 是非、 就是、 但是、 要是 、可是 、只是、 還是、于是、 若是 、是否 、先是。
1、不是[bù shì] 對判斷詞“是”的否定。
2、總是[zǒng shì] 永遠(yuǎn)地;無例外地。
3、是非[shì fēi] 正確的和錯誤的:明辨~。
4、就是[jiù shì]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(多加“了”):我一定辦到,你放心~了。
5、但是[dàn shì] 用在后半句話里表示轉(zhuǎn)折,往往與“雖然、盡管”等呼應(yīng):他想睡一會兒,~睡不著。他雖然已經(jīng)七十多了,~人仍然很健旺。
6、要是[yào shi] 如果;如果是:~你想?yún)⒓?,我可以?dāng)介紹人。這事~他知道了,一定會生氣的?!珓e人,事情恐怕就辦不成了。
7、可是[kě shì] 表示轉(zhuǎn)折,前面常常有“雖然”之類表示讓步的連詞呼應(yīng):大家雖然很累,~都很愉快。
8、只是[zhǐ shì] 僅僅是;不過是:我今天進城,~去逛逛書店,沒有別的事兒。
9、于是[yú shì] 連詞。表示后一事接著前一事,有時表示因果關(guān)系:經(jīng)過學(xué)習(xí),大家懂得了搞好綠化工作的重要性,~掀起了植樹造林新高潮。策(cè ),通常指計謀、計策等。在中國古代科舉中,策指的是“策問”、“對策”。它是殿試考試的主要內(nèi)容,“策問”與“對策”就成為出題與應(yīng)試的兩個部分,“策問”一般是以“皇帝的口吻”發(fā)問的,其內(nèi)容主要是治國安邦、國計民生的政治大事。而士子們在應(yīng)試的過程中便針對“策問”的內(nèi)容作出回答,也就是所謂的“對策”。說的通俗一點,“策”某種程度上就相當(dāng)于時事論文。
1、形聲。從竹,朿(cì)聲?!皷c”,指帶有芒刺的植物,作“策”的聲符,同時兼表字義。
2、竹制的馬鞭(頭上有尖刺)。引申為駕馭馬匹的工具,包括韁繩之類。
軓前十尺而策半之。——《考工記·舟人》
則仆執(zhí)策立于馬前?!抖Y記·曲禮》
繞朝贈之以策?!蹲髠鳌の墓辍?/p>
左師為已短策?!蹲髠鳌は骞吣辍?/p>
傷吻敝策?!稘h書·王褒傳》
齊閔王將之魯,夷維子執(zhí)策而從?!稇?zhàn)國策·趙策》
執(zhí)策而臨之。——唐·韓愈《雜說》
振長策而御宇內(nèi)?!獫h·賈誼《過秦論》
3、策略;計謀。
立鹽鐵,始張利官以給之,非長策也?!獫h·桓寬《鹽鐵論·本議》
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業(yè),因遺策?!獫h·賈誼《過秦論》
予更欲一覘北,歸而求救國之策?!巍の奶煜椤吨改箱洝ず笮颉?/p>
4、中國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記事著書,成編的叫做策。
單執(zhí)一札謂之為簡,連編諸簡乃名為策?!蹲髠鳌ば颉肥?/p>
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,則策命之。——《周禮·春官》
書策稠濁,百姓不足?!稇?zhàn)國策·秦策一》
5、策書。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、授爵、免官或發(fā)布其他敕令的文件。引申為策命;策免。
策勛十二轉(zhuǎn),賞賜百千強?!稑犯娂つ咎m詩》
又如:策命(用策書任命);策拜(帝王以策書命官);策文(詔書之類的文告)。
6、古代稱應(yīng)試者對答的文字為策。也指一種議論文體。
《治安策》——漢·賈誼
《教戰(zhàn)守策》——宋·蘇軾
又如:策套(科舉時代應(yīng)試者應(yīng)付策問考試的材料);策學(xué)(科舉時代供考生應(yīng)付考試的短文集);策題(科舉策試的試題);策第(策試和選評)。
7、古代用以計算的籌子(小竹片)。
善數(shù)不用籌策。——《老子》
又如:策籌(同“籌策”。古代計算工具)。
8、卜筮用的蓍草。
詹尹乃端策拂龜。——《楚辭·卜居》
錯龜數(shù)策。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》
又如:端策(把蓍草擺正)。
1、用鞭棒驅(qū)趕騾馬役畜等。引申為駕馭。
將入門,策其馬?!墩撜Z·雍也》
乘堅策肥,履絲曳縞?!獫h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
策之不以其道?!啤ろn愈《雜說》
2、督促;使進步。如:策厲(督促勉勵);策進(促進)。
3、拄著;拄著棍杖。引申為攙扶;架起。
策扶老以流憩,時矯首而遐觀。——晉·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
4、謀劃;策劃。
越策越開心
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?!秾O子·虛實》
又如:策效(謀劃效力);策馭(謀劃掌握);策選(謀劃選取)。[1]
5、調(diào)侃,開玩笑。
策神、越策越開心——湖南地區(qū)欄目《越策越開心》一、策
1、古代的一種馬鞭子,頭上有尖刺。
《哲經(jīng)策論》
2、鞭打:策馬。鞭策。
3、激勵,促進:策動。策勉。
4、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:簡策。
5、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、授爵或免官:策命。策免。策封。
6、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:策論。策問。
7、杖:策杖。
8、中國數(shù)學(xué)上曾經(jīng)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,形狀與“籌”相似。
9、計謀,主意,辦法:上策。獻(xiàn)策。決策。政策。策劃。束手無策。
10、書法用字名稱,指仰橫。
11、姓。策姓。
12、調(diào)侃:能說會策(湘方言詞,以長沙為代表)
(一)〈名〉
(1)商業(yè)、職業(yè)或政府的事務(wù)、業(yè)務(wù)或國務(wù) [affairs]
“國是”并不是一般的國事,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?!笆?,則也”(《爾雅·釋言》),而“則,常也”,“法也”(《爾雅·釋詁》)。
君臣不合,則國是(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)無從定矣?!稌稀逗鬂h書》
(2)又如:是事(事事,凡事);國是。
◎ 是 shì
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,總數(shù)非常少,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。例如:是灝亮。
(二)〈代〉
(1)此,這 [this;that]
是謂伐德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
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?!睹献印じ孀酉隆?/p>
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?!獫h· 賈誼《論積貯疏》
而獨為是物,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小石城山記》
(2)又如:是日(此日,這一天);是夕(這天晚上);是處(這里;此處);是長是短(這樣長這樣短;如此這般);是月(這個月);是年(今年);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◎ 是 shì
(三)〈形〉
(1)會意。小篆字形,從日正。本義:正,不偏斜。
(2)同本義 [right]
是,直也?!墩f文》。按十目燭隱曰直,以日為正曰是。
而疑是精粗之體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。疏:“謂正也。”
上九,濡其首,有孚失是?!兑住の礉?/p>
(3) 對的,正確的 。[correct]
王弗是?!秶Z·楚語》。注:“理也?!?/p>
使目非是,無欲見也?!盾髯印駥W(xué)》。注:“謂正道也?!?/p>
立是廢非?!痘茨献印っ憚?wù)》。注:“善也。”
彼人是哉。——《詩·魏風(fēng)·園有桃》
雖不謂吾言為是,而亦無詞相答?!濉?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實迷途其未遠(yuǎn),覺今是而昨非?!獣x· 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
(4)又如:是非堆(招惹是非的人);是非垓(是非窩);是非渦(矛盾糾紛的中心);是非場(矛盾糾紛的場所);
(5)概括之詞。凡是,任何 [every;any]。如:是人(猶人人,任何人);是事(事事;凡事);是件(件件);是處(到處;處處)。
(四)〈動〉
(1)贊同;認(rèn)為正確;肯定 [praise;justify]
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,度義而后動,是而不見可悔故也?!巍?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?!濉?劉開《問說》
(2)又如:是古非今(崇尚古代的,貶低現(xiàn)代的);是是非非(肯定正確的,否定錯誤的。指評定是非);各是其是;深是其言。
(3)訂正 [correct]。如:是正(訂正;校正)。
(4)遵從,以為法則 [follow]
不法先王,不是禮義?!盾髯印?。楊柳橋詁:“《爾雅》:‘是,則也。’”
(5)關(guān)系詞。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[be]。
正是四國。——《詩·曹風(fēng)·鸤鳩》
吾作此書時,尚是世中一人?!濉?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汝是大家子,仕宦于臺閣?!队衽_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(6)又如:今天是端午節(jié);只能是他來電話。
(7)表示兩種事情同一,或后者說明前者。
原其理,當(dāng)是為谷中大水沖激,沙土盡去,唯巨石巋然挺立耳。——宋· 沈括《夢溪筆談》
(8)又如:他不是學(xué)生。
(9)表示陳述的對象屬于“是”后面所說的情況。如: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外是夏天。
(10)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。如:對是對,錯是錯,不能混為一團。
(11)表示存在 [be;exist]。如:房子前面是禾場。
(12)表示讓步 [be…,but]
此去經(jīng)年,應(yīng)是良辰美景虛設(shè)?!巍?柳永《雨霖鈴》
(13)又如:料子是好料子,就是貴了點。
(14)表示適合 [be suit]。如:放的是地方。
(15)嘗試。用同“試” [try]。如:是猜(試猜)。
(16)像;似 [like;resemble]。如:是言不是語(似說非說;旁敲側(cè)擊)。
(五)〈副〉
(1)表示肯定 [certainly;really]。如:是必(一定要;務(wù)必);是須(必須,務(wù)須);是致(以致;因此);我[是]昨天買的票;他手藝是高明,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。
(2)“是”不重讀時,可省略,只表示一般肯定 [just]。如:我[是]問問,沒有別的意思。
(3)用作虛詞,在回答問題、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[yes]。如:是,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。
(4)很,非常 [very]。如:是處(極為緊張?zhí)?;到處)?/p>
(六)
(1)表示讓步,有雖然的意思 [although]。如:是則(雖然,雖則);是則是(是即是。雖則是)。
(2)第二小句常有“但是、可是、就是”等詞。如:他瘦是瘦,可從來不生病。
(3)有雖然的意思。用于轉(zhuǎn)折句。如:他早走了,趕是趕不上了。
(4)表示原因、目的。“是”后可加“因為、由于、為了” [because (of)]。如:他犯錯誤是[因為]平時太驕傲了
(5)選擇問句的格式是:“還是……還是……?”“是…還是……?”“……還是……?”“是……是……?” [(whether……or]。如:今天誰值班?還是你還是小王?
(6)或者 [or]
(7)回答選擇問句,要重復(fù)問句的一部分,一般不連“是”字。如: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?——快
(8)有時也用完整的“是”字句回答。
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?——我是北京人。
(9)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范圍。如: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?——不快也不慢。
(七)〈助〉
古漢語結(jié)構(gòu)助詞,一般用于成語中,輔助動詞賓語前置,通常與“唯”聯(lián)合使用(有例外)。如:
荀偃令曰:“雞鳴而駕,塞井夷灶,唯余馬首是瞻。”——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
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,將唯命是從,豈其愛鼎?——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
名過其實,由于夸誑,內(nèi)抱貪濁,唯利是圖?!獣x·葛洪《抱樸子》
主上屈法申恩,吞舟是漏?!铣骸?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
孜孜焉唯進修是急,未之多見也?!濉?劉開《問說》(此處“急”為形容詞活用做動詞的以動用法)
策在文言文當(dāng)中是什么意思
謀略鞭打鞭打有鞭子的意思,比如 說執(zhí)策而臨之